涂料行業三年一小變,十年一大變,消費需求持續升級,競爭層出不窮。2015年,在涂料市場整體走弱的大背景下,嘉寶莉、立邦、巴德士、三棵樹、華隆、美涂士等都相繼推出了藝術涂料,而像意大利TASSANI等外資也陸續進入中國市場,讓水性藝術涂料重回大眾視野。藝術涂料早起源于歐洲,工藝也由歐洲蔓延開來。20世紀,進入國內市場以后,以其新穎的裝飾風格,倍受人們的歡迎和推崇。不過此后變得不溫不火。如今經過市場的檢驗,大浪淘沙,是否足以說明藝術涂料正是適應市場需求的產物。
2016年過得憋屈的當屬中等規模的水性涂料企業了,高不成,低不就的江湖地位愣是尷尬,大部分處于發展瓶頸期,好似逆水行舟。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與企業的競爭,而是產業鏈與產業鏈的競爭。對于5-10億規模的涂料企業,很難把自己定位于某一細分領域,處于泛定位狀態。
一個可行的做法是:聯合原材料供應商、經銷商、核心客戶,整合成利益共同體,抱團發展,共同應對行業競爭。如果可以甚至可以把企業股權開放,把合作伙伴、客戶變成企業的股東,發揮生態鏈的 大潛能,實現多贏格局。只有這樣的改造才能讓企業達到更高維度和新的邊界。